近日,龍巖中心城區的小洋小學更名為鳳凰小學小洋校區,曹溪中心小學、鐵山外洋小學、東肖中心小學分別更名為龍巖市第三、第四、第五實驗小學……多所小學更改校名,引起社會熱議。
“曹溪中小更名為實驗三小,對我們家長來說是件很自豪的事情!”龍巖市第三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賴女士對學校改名充滿期待,認為以后學校會更受重視,教學質量也會相應提高。
像賴女士一樣,對學校更名持積極態度的市民占據多數,但也有市民表達了不同意見。在e龍巖互動平臺上,有市民提出:更改校名是否有助于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改名后有沒有新舉措?是否只是為了單純好聽就換個名稱?
針對群眾疑慮,昨日新羅區教育局局長林勇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學校更名是推進集團化辦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育教學使命不變,其實質是推進教育教學實驗改革,目的是在解決群眾“上學難”問題后,進一步實現群眾“上好學”的期盼,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穩步提升教育內涵和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化,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補齊教育短板,解決“上學難”問題
寬敞明亮的教室、綠茵茵的足球場……走進位于新羅區蓮莊路與蓮南路交叉口的蓮東小學天馬校區,入眼皆是新建筑、新設施。今年9月1日,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從荒地中拔地而起的天馬校區迎來了1031名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實現了如期開學。
天馬校區按時竣工交付,是新羅區全力解決學位緊張問題的縮影。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中心城區人口規模不斷增大,適齡入學兒童迅速遞增,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不足問題嚴重凸顯。
為保障適齡兒童順利入學,新羅區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了應急性項目建設機制,采取“續建一批、新建一批、謀劃一批”模式,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努力補齊教育短板,中心城區辦學條件得到逐步改善,學位供給穩步增長。
據統計,近三年來新羅區投資教育項目資金達18.62億元,實施了48個應急性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建成投入使用學校16所,實現新增學位1.7萬個,有效解決了群眾“上學難”問題,為推進中心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行集團化辦學,回應“上好學”期盼
“更名為實驗學校,是學校發展的需要,能夠讓學校煥發新活力?!弊蛉?,龍巖市第三實驗小學校長溫少忠告訴記者,學校更名后,將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硬件設施投入更大,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教育科研等要求更高,教育質量提升更快,新學校將會有新氣象。
近年來,新羅區把集團化辦學模式作為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舉措,建立了12個集團學校,采取“優質學校(園)+”的“1+X”組建方式,實行“管理互通、師資共享、研訓聯動、質量共進、文化共建”機制,推行集團學校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促進教師均衡流動,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我們兩個學校將增進交流互動,實現資源共享,滿足學生和家長‘上好學’的愿望?!兵P凰小學小洋校區校長呂金盛對學校更名后的前景充滿信心。鳳凰小學與鳳凰小學小洋校區利用“名校帶分校,名校帶弱?!毙?,通過辦學理念、學校管理、隊伍建設等多層次的互動交流、多形式的融入互補,攜手推動學校組團發展,努力實現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此外,新更名的實驗學校還將承擔教育教學實驗改革任務?!褒垘r市第五實驗小學將依托東肖鎮豐富的紅色資源,開設紅色教育課程?!毙铝_區教育系統黨委副書記施榮周介紹,新羅區將充分發揮“山海協作”機制優勢,以廈門市集美區對口幫扶為契機,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助推新更名學校借鑒沿海教育強校先進經驗,結合學校及區域特色,設立特色教學項目,賦予新校名新內涵。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實現“教好學”目標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關系著我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绷钟鲁f,近年來,新羅區全面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嚴把師資入口關,統籌全區空余編制,采取引進一批、招考一批、選調一批等方式,源源不斷為集團化辦學注入師資力量。僅2020年,全區就招聘補充教師261名,充實了教師隊伍力量,奠定了育人基礎。
更多的培訓機會、更大的鍛煉平臺……第三實驗小學二年級語文老師廖莉莉期待著學校更名后有更好的學習機會,希望自己的教學水平能進一步提升。新羅區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推動學校之間的教學研討交流,并按照“統籌規劃、改革創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原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分層分類組織開展教師培訓……像廖莉莉一樣,希望提高自身水平素養的教師的愿望,將得到充分滿足。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在實行集團化辦學中,新羅區堅持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嚴格落實師德建設“八不準”的要求,完善“五位一體”師德評價體系,建立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名校(優質校)教師“能進能出”機制,切實提升教師精氣神。
此外,新羅區建立了符合教師崗位特點的評價體系,全面落實“1+16”文件教師激勵機制,實行校長職級制、學??冃Э荚u、職稱能下以及優秀編外教師與在編教師“同崗同待遇”,專項編制用于編外教師招聘等制度,每年安排840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獎教促優,有效激發了教師隊伍活力,促進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為創建教育名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責任編輯:踢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