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新羅區龍硿洞,在民間自古就有“不到龍硿洞不算龍巖人”的這一說。它位于雁石鎮龍康村距離龍巖中心城區48公里,也可從巖山線路走約60公里,該洞與漳平市接壤,毗鄰巖山鎮,享有“洞中桂林”、“華東第 壹洞”和“新羅第 壹景”的美稱。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
龍硿洞群山環抱,以碳酸巖喀斯特景觀為主體,兼有花崗巖地貌、森林景觀及樸素民風融為一地復合景觀。
在驅車往龍硿洞的沿途線上可盡情欣賞鄉間田野和山戀綿延景色,一路的青山疊翠,秀水漣漾,綠意盎然美景相隨,途中還可飽覽各村莊風光及龍巖古民居建筑,古堡、古佛塔、宗祠、廟宇等。可盡享鄉村野趣,身心回歸自然,為返璞歸真的美好風景感慨。
在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間,小編搭車來到了龍硿洞景區。小編不選擇乘觀光車行而選擇人行陡峭的石階路走,尋找另一番“艱險”體驗。在這濕漉漉、陡峭、延綿不斷的古石臺階中,一路林蔭蔽頂、小懸崖峭壁,峭壁上的古木傲然挺立,臺階道兩旁古木叢生,野芳遍地,蒼翠欲滴,通幽曲徑,雖行走有感舉步維艱,但身旁都是好景伴隨。深入壑谷大約20分鐘左右就可到達谷底。
谷底不遠處就是此行目的地聞名遐邇的龍硿洞。
走進龍硿洞放入眼球的是乳石奇形怪狀,可任憑人們想象,跟其他勝景一樣,造出多種生動的畫面,什么“三色門(指平安、幸福、發財)”、“古鐘”、“仙人船”、“石船運煤”、“石蛙蹲踞”,“蘑菇石扇”、“鐵拐李掉的靴子”、“大冬瓜”、“長人參”、“一線天”、“龍宮”、“仙人田”、“孽龍吐水”、“水漫金山”種種奇觀造型,還有風靡一時的《西游記》、神話中的生動情節也可以栩栩如生地復制在奇形怪狀的崖壁上,這些神秘絕倫的造化不得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智慧的匪夷所思。
龍硿洞內空間宏敞,共有8個大廳,和16個支洞,大約有二千余米游程,計5.4萬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層,層層疊疊,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在游于洞中,如身處迷宮。奇異絢麗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石灰石華物發育完整,石幔、石花、云盆比比皆是,更有不可多得的洞中暗河,時隱時現,時聚時散,讓人有很多遐想。
龍硿洞流水淙淙,涼氣襲人,洞里還有一個“無底洞”,洞不大,但深不見底,導游介紹據傳曾經有探險家想下去,但到了19米的地方就下不去了,之后一個農民把米糠撒在洞里,結果在九龍江被發現,可見這無底洞是通到九龍江的。
洞中有一洞由洞外湖水涌入,可以劃船直接通往龍潭湖。在此一邊蕩漾悠悠輕舟,一邊欣賞著滿湖的碧水和滿山的翠樹,就象世外桃源,讓人心曠神怡,探洞、旅行疲勞頓然消失。在返程時湖旁還有個洞叫“觀音洞”可朝拜一下洞中觀音菩薩,求保平安旅途愜意。
據了解,龍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們發現。在唐天寶年間,當地文人發現了龍巖洞和龍硿洞,因兩洞內有神奇的龍的造型,使得從東漢兩晉年間從中原地帶遷移到龍巖的人們欣喜不已。在漢人來這一帶開基之前,這里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們是以蛇為圖騰崇拜,中原漢人是以龍為圖騰崇拜的,自從發現了龍巖洞和龍硿洞后,當地官員上書唐明皇,要求把當時的新羅縣更名為龍巖縣,唐明皇一紙詔書,改新羅縣為龍巖縣,據說當時還是由大學士李白起草的,這便是龍巖地名的由來之說。
相傳來這里開基立業的漢人,他們是從中原一帶遷徒來的,學術界稱之為河洛人,他們把龍文化演繹到百越族,龍文化又沿著九龍江,沿河流下,傳播到閩南、和世界各地,所以有學者認定龍巖為南中國龍文化的發祥地。
(責任編輯:老玩童)